close

  【焦點評論】
  國際電影節的殘酷競爭在於搶片子,像戛納和威尼斯,威尼斯和多倫多……既然北京國際電影節沒有首映的限制,完全可以在競賽單元選片中放開手腳。
  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,這也是開設競賽單元的第二年,當《尋子記》獲得最佳影片,有人正在議論現場的乏味、串詞的尷尬以及頒獎嘉賓的貌合神離。顯然,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部電影有什麼來頭,就像他們也不關心競賽單元的徵集、籌備到水落石出。
  縱觀國際電影節的潮流大勢,以戛納、威尼斯和多倫多三大電影節占據優勢,其中戛納又一領風騷,哪怕是平行單元的選片,其實都已經“秒”掉了三大節以外的電影節小伙伴們。正因如此,面對東京和上海的競賽孱弱,北京緊隨其後,其實已經被逼上了絕路。
  然而,北京電影節的微妙之處在於——不需要國際首映的“進京證”。因此,人們在競賽單元裡面發現了《一代宗師》(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),發現了《爸媽不在家》(金馬獎最佳劇情片),發現了《素媛》(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影片)。這三部電影固然是好片子。但問題在於,什麼樣的片子可以拿來參與競賽?我個人認為,已經獲得足夠多的肯定,對觀眾也不具備新鮮感的片子,可能會導致競賽單元的可看性下降;反倒不如中國觀眾還看不到的好片子,如法國的《聲夢奇遇》和《愛的承諾》。讓新人導演和成熟導演一起競爭的做法,同樣值得商榷。
  國際電影節的殘酷競爭在於搶片子,像戛納和威尼斯,威尼斯和多倫多……既然北京沒有首映的限制,那麼,競賽單元完全可以放開手腳。從長遠的眼光來說,北京電影節可以走偏愛新人導演路線,也可以走小眾藝術路線……拿出一個更為鮮明的定位。每個電影節都需要獨到的發現眼光和發掘努力。當然,這其實是一項很高的要求,即便東京電影節,也未必具備。
  讓人欣慰的是,“天壇獎”沒有把最佳影片的大獎頒發給華語電影,而是加拿大和印度的合拍片《尋子記》。這是一部相當朴實的電影,它一度走在淪為平庸的危險邊緣,好在,植根於印度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演員的精湛表演,令電影產生了異常強大的情感力量。不苦情,也不煽情。相信這也是《尋子記》打動一眾評委的最大原因。
  然而縱觀整體獲獎名單,只能說乏善可陳。《聲夢奇遇》固然是個好片子,但相較於喬邁以前的動畫片,其實是退步。對於《愛的承諾》的勒孔特,同樣的問題亦存在,唯一的差別在於退五十步還是退一百步。
  對於北京國際電影節未來的發展方向,如果它想在競賽單元上有所作為,那依然需要面對拒絕平庸、發掘新銳的重要任務——譬如把獎項發給華語電影,同時還要拒絕那些平庸的外國電影,調整獎項設置。
  北京重在開拓市場為國內電影提供一大利好,若能提高競賽單元的影片質量,兩手抓,兩手都要硬,不僅可讓電影節更加“國際化”,同時也為上海,乃至未來的青島電影節提供了一個參照。
  □木衛二(影評人)
 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gpkriyeo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